北京国际音乐节25周年

时间:2022-10-13 21:44:48阅读:4805
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办25年,从将瓦格纳鸿篇巨制《尼伯龙根的指环》搬上中国舞台,到首演肖斯塔科维奇《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布里顿《仲夏夜之梦》等20世纪现代歌剧,再到呈现《白蛇传》《天使之骨》等中国杰

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办25年,从将瓦格纳鸿篇巨制《尼伯龙根的指环》搬上中国舞台,到首演肖斯塔科维奇《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布里顿《仲夏夜之梦》等20世纪现代歌剧,再到呈现《白蛇传》《天使之骨》等中国杰出作曲家的歌剧佳作,作为中国歌剧舞台当仁不让的首席拓荒者,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了近60部中外歌剧,用四分之一个世纪时间,为中国歌剧舞台打造了史无前例的黄金时代。

36次首演填补国内舞台空白

担纲中国歌剧首席拓荒者

余隆说:“回顾音乐节的歌剧之路,我们最欣慰的成绩就是通过累计25年的剧目种类,让观众得到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观赏机会,提升艺术的品质和艺术的可触摸的空间。简单说,我们做歌剧就是要让中国观众看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东西。”

1998年金秋北京国际音乐节横空出世,在千禧来临、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为中国高雅艺术舞台注入了无穷的惊喜和想象空间。然而当年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除了一批又一批国际知名乐团、世界顶级音乐大师纷至沓来,北京国际音乐节凭借自身独到的艺术眼光,打造出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最具艺术水准和前瞻性的歌剧表演舞台,让歌剧土壤并不肥沃、演出体系尚不完善的中国歌剧舞台在最短时间内与国际接轨。

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北京国际音乐节一次次通过推出全新剧目,填补国内歌剧舞台的剧目空白。在过去25年中,音乐节歌剧舞台相继推出了近60部各类中外歌剧,实现中国首演28次,其中亚洲首演6次,世界首演2次,这在国内歌剧舞台可谓空前绝后。

在这条拓荒之路上北京国际音乐节高歌猛进,多点开花,从法意歌剧威尔第《纳布科》、古诺《罗密欧与朱丽叶》,到里程碑式的瓦格纳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等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再到《奥菲欧》《塞魅丽》《狄多与埃涅阿斯》等巴洛克歌剧,以及贝尔格《璐璐》、肖斯塔科维奇《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布里顿《彼得·格赖姆斯》等20世纪现代主义歌剧,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歌剧舞台一时间蔚为壮观,气象万千。

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始人、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看来,音乐节的艺术性格,就是要做别人不做或者做不到的事。“我们作为一个音乐节无法像歌剧院那样一年演十几部歌剧,所以填补剧目空白的步伐肯定要更快,尽可能介绍更多的歌剧样式进来,不断给观众定义歌剧到底是什么。”风格多样、跨年代、跨流派的歌剧作品闪耀登场,拓展了国内舞台的艺术视野,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歌剧体验,更让北京国际音乐节成为中国歌剧舞台实至名归的拓荒者。

成为拓荒者的背后,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对歌剧制作模式的不断尝试和探索。音乐节无法像歌剧院一样,大规模、成体系制作歌剧,那么如何在剧目的选择和策划层面占据主动?北京国际音乐节用25年,探索出一套“音乐节模式”。创立之初,音乐节的歌剧制作集结各方力量,制作歌剧史上脍炙人口的作品。接下来,“联合制作”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参与歌剧制作的常态。

与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巴黎喜歌剧院等世界级艺术机构共同制作歌剧,扩大国际“朋友圈”,将《帕西法尔》《女武神》等西方歌剧巨制呈现给中国观众。2019年,与巴黎喜歌剧院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制作包括新版《卡门》和《白蛇传》等在内的中外歌剧佳作,把东西方歌剧积极介绍给全世界观众。

北京国际音乐节更与上海交响乐团等国内机构开展联合制作的合作,2021年,斯特拉文斯基歌剧《浪子的历程》以双城联动的模式进行中国首演,一部歌剧在两座城市都形成重磅影响力,一时间成为两座城市间演出行业的佳话。

从《狂人日记》到《白蛇传》

“中国概念”绽放音乐节歌剧舞台

“中国概念”是北京国际音乐节提出和倡导的重要艺术理念,意在推广和传播中国音乐艺术的杰出成就,而这一理念在音乐节歌剧舞台上表现得同样分外耀眼,几乎从“中国概念”提出伊始,中国作曲家们的歌剧杰作就始终与音乐节舞台如影随形。先是在2003年,音乐节开国内歌剧演出风气之先,将在欧洲屡获好评的郭文景歌剧《夜宴》《狂人日记》带回中国舞台,随后2004年温德清的《赌命》也实现了中国首演,加上随后2007年郭文景的另一部歌剧《诗人李白》,北京国际音乐节一时间成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最优秀歌剧作品的平台。

而2010年由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努力,这一年成为中国歌剧史上颇为重要的年份,音乐节委约作曲家叶小纲创作的歌剧处女作《咏·别》与世人见面,同时另一位旅美中国作曲家周龙的《白蛇传》不仅登陆音乐节舞台,不久后这部由北京国际音乐节与波士顿歌剧院联合委约的歌剧还一举获得了普利策音乐大奖,北京国际音乐节首部委约创作的歌剧即获得了国际权威奖项认可,意义非同一般。

《白蛇传》的成功并没有让音乐节歌剧舞台的“中国概念”停歇。2012年音乐节重磅推出了作曲家金湘的歌剧《原野》的最新舞台制作版本。2018年中国艺术家陈士争的两部新国剧作品《霸王别姬》《赵氏孤儿》在海外蜚声多年后,又第一次回归中国舞台,重现了当年郭文景《夜宴》《狂人日记》的景象。2019年,中国年轻一代作曲家的佼佼者杜韵的歌剧《天使之骨》在荣膺普利策音乐大奖后,登上北京国际音乐节舞台,让这方凝聚了无数中国音乐家才华与成就的舞台再次绽放光芒。

余隆说:“我认为一个好的音乐节,必须是能够站在历史的维度上赋予过某种文化贡献,可以输出一个国家的优秀文化,郭文景的《夜宴》《狂人日记》都是在国际舞台上得到认可,周龙的《白蛇传》获得普利策奖,中国歌剧能走出去,首先是品质要达到世界级的水准,所以25年来,我们一直在坚持吸收和激励中国作曲家奉献最杰出的创作成就,这是北京国际音乐节作为一个艺术机构,特别是中国艺术机构的责任所在。”

25载坚守艺术至上理念

打造歌剧艺术的黄金时代

放眼世界艺术舞台,历史悠久、蜚声全球的大型音乐节,从来不缺少高水准的歌剧演出和剧目,萨尔茨堡音乐节如此,拜罗伊特音乐节也如此。而自创办之日起,北京国际音乐节将推广和引领前沿歌剧艺术为己任,打造出具有国际视野、中国风范的高水准歌剧演出板块。无论是以瓦格纳、施特劳斯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歌剧,还是以布里顿、肖斯塔科维奇等人领衔的20世纪现代主义歌剧,以及《切肤之痛》这样的当代歌剧瑰宝,抑或传递了“中国概念”的《狂人日记》《白蛇传》《天使之骨》,正是这一部部凝聚了无穷创意的艺术佳作,为中国歌剧舞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触。

北京国际音乐节更是用最短的时间,引领中国舞台融入世界歌剧艺术版图。其标志性事件无疑是2013年与享誉国际的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合作,联手献上瓦格纳的《帕西法尔》。2017年双方再续前缘,以一部跨越半个世纪历史的歌剧《女武神》,将中国艺术机构与世界顶级音乐节的合作推向了最高水平。2016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再接再厉,与代表欧洲舞台艺术最前沿水平的法国普罗旺斯-艾克斯国际艺术节展开深度合作,将布里顿的《仲夏夜之梦》、乔治·本杰明的《切肤之痛》搬上中国舞台,成为国内艺术机构与国际舞台交流互动的典范。

正是本着对艺术品质的不懈追求,北京国际音乐节从中国歌剧舞台的拓荒者,华丽转身成为了国际歌剧舞台的重要一员,并作为国际间艺术合作的积极倡导者,让中国与世界歌剧舞台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凭借对艺术水准的极致追求,以及对文化品格的塑造,北京国际音乐节用四分之一个世纪,为中国歌剧舞台打造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更树立了专业、严谨、高品格的形象,让中国艺术机构获得了世人的尊重。

文/伦兵

评论

  • 评论加载中...